当前所在位置: 匠子生活 > 学前教育 > 正文

孩子迷恋手机厌学怎么办

2022-08-23 19:47:24 匠子生活

孩子迷恋手机厌学怎么办

最近这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家里面上网课,这就让几乎每个孩子都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在孩子上网课的期间是必须使用手机的,但是在课程不是很紧的时候,有些孩子就会用手机下载一些游戏,自制力比较好的孩子会在下课以后玩游戏,但是有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甚至在上课时间都会玩游戏,产生厌学情绪,这让很多家长都非常担心。

在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以后,家长必须要提醒孩子拿了手机你可以玩游戏,但是必须要有节制的玩,首先是不能在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玩游戏,然后必须按时有户外活动,就算是下课时间或者是休息日也不能总是一直在玩手机,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做不到这些要求,那么就要对孩子有所惩罚,可以是扣零花钱,也可以是其他一些孩子认为是惩罚的制度,让孩子遵守约定,如果孩子能做到,就需要给孩子相应的奖励。

如果想让这个约法三章的效果好,那么家长也必须要遵守承诺,孩子能够按规定完成承诺,那么家长也必须要做到,答应给孩子什么奖励就一定要给,所以家长在答应给孩子奖励的之前,需要考虑好孩子,如果做到了你这个奖励能不能兑现,能兑现才能答应,不能兑现,可以让孩子换一个其他的奖励,不要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答应孩子的条件,那样会让孩子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约法三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孩子迷恋手机不想上学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教育,我的一个朋友做的就特别好,他家的孩子十三四岁,每天只想着玩游戏不好好学习,凌晨3点还在玩手机,我的朋友就带着他的孩子起床去了外面,冬天凌晨3点还很黑,可是环卫工人已经在工作,做早点的阿姨也已经开始忙碌,让孩子看到这些人间疾苦,然后让孩子说出他心中的感受,他家的孩子好像一下就懂事了,不再沉迷于手机,而且学习成绩也在慢慢的提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宝贝头发多少和遗传有关吗

宝贝头发多少和遗传有关吗
宝宝头发多少和遗传是有直接关系,通常父母发量少的孩子的发量也不会太多,如果父母两个人都有非常浓密的头发,那么出生的孩子头发也会比较浓密,但是刚出生的婴幼儿,头发的发量,适合怀孕期间的营养有关系的。

笛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

笛声是由什么振动产生
笛声是空气柱振动发出的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才可以被人耳识别。

12和5的最小公倍数

12和5的最小公倍数
12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5×12=60,因为5与12互质,没有公因数。几个数共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小鸭子儿歌

小鸭子儿歌
我们家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见着我就嘎嘎嘎地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我们家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放学回来赶着它们到棚里去,小鸭子见着我就嘎嘎嘎地叫,睡觉吧小鸭子太阳下山了。

宝宝在幼儿园很乖,回到家又特别调皮是怎么回事

宝宝在幼儿园很乖,回到家又特别调皮是怎么回事
其实宝宝在幼儿园很乖,主要是在幼儿园里面本身就是有着一定的限制,像平时老师都会给孩子们规定吃饭的时间以及玩耍的时间等等。因为这些条条框框的内容,所以孩子回到家里面就会特别的调皮,感觉像释放了一样。

孩子心情不好开导的方法是什么

孩子心情不好开导的方法是什么
人们都说孩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懂得事情越来越多,也会出现情绪低落心情不好的时候,面对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要先了解什么事情导致的孩子心情不好,不要让孩子自己在那消化情绪,孩子太小有的时候有些问题转不过弯来,可能会导致他出现极端的想法。

火是怎么发明的

火是怎么发明的
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以缺少的,大火来临的原因,可能很多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其实火在发明的时候是天然火和雷电起火某种物质的一种自然反应。如果人工生火那就是钻木取火以及敲打石器期货在古代的时候这两种方式都很常见。

哪些东西是孩子不能用的?

哪些东西是孩子不能用的?
开裆裤可以说是孩子的专属用品,确实开裆裤穿起来很方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存在非常多的安全隐患,比如宝宝喜欢到处乱爬乱坐,如果没有穿纸尿裤,只是穿了开裆裤,宝宝的私处会暴露在外面,尤其是女孩,特别容易被细菌入侵,发生尿道感染,膀胱感染等。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的翻译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的翻译
翻译是: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出自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伯内特认为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克隆,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