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匠子生活 > 生活 > 正文

行李的古今异义

2020-11-04 17:37:10 匠子生活

行李古今同义,是指出行时所带的衣箱、铺盖等。也作行理。使者。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沿用,通常指行旅人出门时所带的衣物、生活日用品等,并将其打包好能轻易携带。

“行李”本来应该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出使的使者被称为“行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有“行人”一职,乃是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员,后来就和“行理”一样用作使者的通称。《国语·周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韦昭注:“理,吏也;逆,迎也,执瑞节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按照韦昭的解释,“理”应该是“吏”字,“行理”应该写作“行吏”,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行吏”即出使的官吏。但是还有人认为“理”和“李”是通假字,章炳麟的《官制索隐》就持此说。唐人李济翁的《资暇集》认为“李”是“使”的讹误,“行李”本来应该写作“行使”,即出行的使者。

《左传·僖公三十年》最早使用“行李”一词:“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清人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解释得最为明白:“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

除了使者的意思,“行李”还可以用作动词,即出使。《魏书·宗钦传》:“顷因行李,承足下高问,延伫之劳,为日久矣。”宋人叶适《送戴料院》:“世路岂云极,念子行李频。”这里的“行李”都是出使的意思。

汉唐以后,“行李”开始指行旅,有时也指行旅之人。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写道:“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杜甫《赠苏四徯》:“别离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这里的“行李”指行旅。元人傅若金《送张秀才北上时将赴海》:“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问京华。”惕微《光复汤邑小史》:“舟行两日,遂抵兰溪,行李往还,此为通道。”这里的“行李”则指行旅之人。

大约从明朝起,“行李”开始演变为出门旅行所携带的东西,这个义项就此固定了下来,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鳖和乌龟的区别

鳖和乌龟的区别
鳖的头像龟,但背甲没有乌龟般的条纹,边缘有软状裙边,壳要比乌龟的软。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乌龟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

经停飞机要下飞机吗

经停飞机要下飞机吗
一般情况下需要下飞机,因为会有第三地的旅客上机,所以要再次打扫卫生,同时进行安全检查,上下餐食饮料等。但也有特殊情况不下飞机,例如飞机晚点,航空公司为了提高航班正点率,可能会不要求乘客下机,尽快让第三地旅客上下机,然后抓紧时间起飞,保证航班正点率。

马陵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马陵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马陵之战是齐、魏两个国家。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

六盘水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六盘水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六盘水最高海拔2845.7米,最低海拔586米。六盘水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侵蚀,起伏剧烈,一般地区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间,地面最高点在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845.7米,最低点在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米。

尼龙纱巾是什么

尼龙纱巾是什么
尼龙是一种合成纤维,聚酰胺纤维,纱巾是用纱制作成的头巾或围巾。尼龙纱巾就是聚酰胺纤维做成的头巾或围巾。

晋朝多少年

晋朝多少年
​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从266年-420年,共一百五十五年。

高丽参是红参吗

高丽参是红参吗
高丽参不是红参,红参是参的熟用品,其加工方法是经过浸润、清洗、分选、蒸制、晾晒、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而市面上的高丽参是生的。红参与高丽参产地不同,生长环境自然也有所差异。

北极和南极有什么区别吗

北极和南极有什么区别吗
两者的区别:1、环境的区别:北极点附近是海洋,边缘有一些陆地;南极点附近是大陆,边缘是海洋。2、政治上的区别:北极的大部分土地都有永久居民,且大部分有国家主权(除了斯瓦尔巴群岛),南极无永久居民,无国家主权。3、大型动物上的区别:北极有凶猛的北极熊 ,南极陆地上没有凶猛动物,代表动物是企鹅。

一季度是几个月

一季度是几个月
3个月。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再接再励是那个励

再接再励是那个励
正确的写法是再接再厉。再,不能写作在;厉,不能写作励。出自唐代韩愈、孟郊的《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